您的位置:首页 > 行情 >

发不动,不赚钱,做不大!“三座大山”压顶,公募基金怎么了? 环球热推荐

2023-06-20 10:39:55    来源:证券之星

公募基金因其简单便捷的投资方式,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,结果就是规模和只数双双扩大。按主代码计算,自从2001年我国第一支开放式公募基金——华安创新成立以来,目前共有10898款公募基金正在存续中,总规模达到21.1万亿人民币,当中百亿级别的基金已经超过200只,更是不乏天弘余额宝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、亦或华安黄金ETF这种现象级的基金产品。可以说,公募基金如今的地位及其作用,已经不止单一的“投资工具”概念所能描述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但问题是,与国外的基金动辄拥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历史(目前公认的第一只公募基金是1924年创立于美国的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)相比,我国的公募基金还相当年轻,正处在成长中的“青春期”。

有养育子女经验的读者可能会知道,处于青春期的儿女难免面临成长中的烦恼,基金业在我国诞生时间尚短,眼下也在面对不少问题。重要的事,基金业某种程度上已是泰山压顶,而“山”还不止一座。

“大山”之一:卖不动了

顾名思义,公募基金的特性就是集合大量投资者的零散资金进行投资,发行环节的成败自然直接决定基金能否成立。根据现行的管理规定,普通公募基金的成立门槛为“募资2亿元+持有人200人”,发起式基金的成立门槛则是低到只要5000万元(其中高管和基金经理等至少持有1000万,并至少锁定3年)即可,意味着成立单只公募基金的难度并不算高。但就算这样,基金成立失败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。

按东财Choice主代码计算,最近2年共有53只基金未能按时成立,其中绝大多数是募集失败,仅有2只推迟募集。按投资种类划分,这些基金可以分为11类,其中偏股和偏债混合的数量居前。如果按照财联社的统计口径,单是今年6月就有3只基金募集失败,今年以来已有6只,月内募集失败基金只数已与前五月持平。

盈米基金蜂鸟研究员李兆霆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就指出,基金发行市场遇冷有一定历史规律,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震荡市场,只有市场再次走牛或者出现明显投资机会,发行端才会“热到发烫”。此外理财魔方金融研究院也认为,新基金销售遇冷主要与近期股市表现不佳,基民对基金产品尤其是权益基金的赚钱能力信心不足有关。

在小编看来,考虑到“好发不好做,好做不好发”已成市场怪圈,机构人士上述判断并不令人意外,因为追涨杀跌已是不少投资者下意识的操作,他们确实很难习惯逆向买卖,毕竟比起下跌时买入摊平成本,上涨时看到获利更能让投资者心安。

但话说回来,高位引导新资金进入公募基金固然简单,但却等同于让基民“高位站岗”,所带来的投资体验恐怕并不好。

“大山”之二:不赚钱了

假设公募基金能够顺利成立,投资又将成为基金面临的第二个难题,因为投资者的目标是能获得合理且稳定(某些时候甚至跑赢市场)的回报,这意味着基金经理需要在基金合同的约束下,尽可能为投资者获取利润。

诚然,完全没有风险的投资并不存在,公募基金既然入市,就必然要面对亏损的可能性,这一点大众都能接受,但是经常跑不赢大市表现,恐怕也并非投资者的本意。

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的统计,衡量股票型基金整体表现的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最近3年的累计上涨9.94%,比起沪深300指数下跌2.81%的表现要好得多。但如果将统计范围缩短后可以发现,股基指数最近2年跑赢沪深300的幅度只有3.59个百分点,最近1年则是勉强打平。

说得明确一点,如果股基指数的成分基金全以沪深300作为比较基准,它们最近2年的超额收益可能还不如买国债,因为上证国债指数同期涨幅还有8%。

在主动管理股基面对诸多问题的情况下,有人可能会直接“傻瓜式”买指基,或者是买指增基金,因为二者都属于被动管理股基,意味着会紧密跟踪市场表现,其中后者在基金经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,还可能获得部分“意外之喜”。但问题是,跟踪指数表现不佳,指基也会被“拖下水”,至于指增基金更不可能幸免。

同样是以上文表格中的5个统计期限为例,按照东财自己编制的基金指数计算,不论被动指基还是指增基金,最近3个月和半年的表现都和沪深300指数大致打平,最近1年的表现也是如此。哪怕只说指增基金也可发现,它本来要为投资者获取超过基准指数的回报,但这一功能近1年似乎失灵了。

很明显,基金表现整体跑输大盘的情况下,带给投资者的体验,恐怕也不会太好。

“大山”之三:做不大了

退一万步讲,就算公募基金能够顺利成立,回报率也不算太差,但在市场竞争者众多,“马太效应”明显的情况下,想要做大也是件难事,这也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“迷你基金”,并且数量增速惊人。

还是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的统计,按主代码计算,全市场规模小于等于5000万元的基金共有1741只,已经是3年前(2020年)的四倍多,并且这一数字在近3年内保持了明显的上升趋势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同期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基金却一直维持在200~300只之间,未有明显变化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某些基金公司并不希望轻易将迷你基金清盘,在这种情况下,找帮忙资金保壳,亦或是押注单一赛道个股也就成了常用“法宝”之一,部分媒体在报道时也有提及这一点。但问题是,引入帮忙资金似乎简单方便,但并非毫无代价,大量且频繁进出不仅会让数据失真,也难免影响基金运转;至于押注单一赛道看似能让基金短期“咸鱼翻生”,但风险却好比大峡谷上踩钢丝,踩对绝处逢生,踩错万劫不复,并且原有的投资者可能承担他们并不想要的风险,并不公平。

破局之法何在?

那么,面对基金业眼下的“三座大山”,专业人士有何看法?他们又开出了什么样的“药方”?

在证券时报看来,公募基金行业似乎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,亟需改革创新,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升级。盈米基金CEO肖雯认为,基金行业此前一直关注提升投资端能力与效率,但负债端的挑战眼下似乎更大,全行业需要从“以产品为中心”向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从“以产品规模为目标”向“以客户账户收益为目标”转型。有公募基金的总经理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颇为直接,认为可以加强考核的指挥棒作用,因为公募基金的初心就是让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,所以基金考核指标也应该从持有人利益出发,比如除了管理规模等常见指标以外,还可以加大对盈利客户占比、人均盈利额的考核,如果有扣分项,还可以考核回撤控制、客户投诉情况。

证基风云在发表于澎湃新闻的文章中,则是给出了另外一种观点:要让基民有信心。该媒体引述蚂蚁基金有关负责人的观点指出,基民投资信心的修复,不光要依靠基金自身的赚钱效应回归,也需要财富管理平台、资产管理机构在内的全行业努力,帮助投资者进行更合理的投资决策,从而提升穿越周期的能力。

总结起来,不论是赚钱也好,还是修复投资信心也好,公募基金想要让投资者重拾信心,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投资者相信基金有能力获得合理回报,基金管理人能够同甘共苦,而不是靠天天搞花活来吸引眼球。毕竟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投资者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管理,结果管理者赚得盆满钵满,自己却亏得惨兮兮,恐怕没人能接受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